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美丽中国,建筑业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责无旁贷。中国十七冶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践行“五型五矿”“一创两最五强”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中国五矿、中冶集团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任务部署,聚焦“创新五矿”内涵外延,在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数字建造等领域持续发力,以“高能级”平台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催生新质生产力,提升价值创造力,向着将公司打造成“全国一流、行业领先的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建筑运营服务商”阔步迈进。
向“高”而攀,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坚持“高站位”科技规划布局,进一步稳固核心技术领域优势。公司制定发布《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开展重点技术方向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在冶金工程、装配式建筑、大型公建、路桥交通等五大领域进行布局,明确24个重点技术发展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筑牢科技高质量发展“创新底座”。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21项,五矿集团及中冶集团重大研发项目8项,部署十七冶自主研发项目近700项,自主开发研发项目管理系统,保证各类研发项目高效推动和管理,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协同,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在冶金建设领域,公司深耕炼铁、炼钢、精炼、连铸等关键业务单元,围绕大型转炉高效安装,开发了“超大型转炉炼钢工程建造关键技术”,首创“跨外组装、空中对接、整体就位”超大型转炉模块化安装新工艺,实现了大型炼钢工程高效建造,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在路桥交通领域,针对高大V形峡谷、岩溶地貌、松散岩性等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难题,开发了“长距离大断面公路隧道数字化建造技术与智能装备技术”,实现了智能装备研制和应用,推动G30连霍高速公路、山东济潍高速等项目落地建设。在市政工程领域,依托兰州、西安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围绕湿陷性黄土、富水地层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综合管廊与地铁、地下通道、文物、暗河的空间冲突建造难题,开发了“复杂环境下现浇混凝土结构综合管廊建造成套技术”,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城市更新改造注入创新动力。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公司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引领,以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为研发载体,以校企联合共建为支撑,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为补充,构建了专业布局合理、重点方向突出的研发创新平台体系。依托4个国家级、4个省部级、5个市级研发平台,建立了“技术创新决策层、科研攻关核心层、工程建设实施层”的技术创新工作架构,以及“产学研用”开放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了具有“1”流科技创新平台的“4451”研发平台体系。充分发挥“4451”研发平台体系效能,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共性关键技术、产业数字化技术以及引领技术方向的战略性前沿技术这三类重点技术研发,培育新质生产力。在2023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获评“优秀”等级,位列全国建筑施工行业第2位。
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效能。公司开发了专利管控中心、专利数据库系统、专利申报审批系统和专利事务系统的“一中心三系统”知识产权架构体系,加大重点领域专利布局,优先支持数字建造、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等重点领域,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网;以专利高质量创造为导向,实行专利代理分级管理,形成了一批技术方案先进、能有效解决工程难点的专利技术;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推进知识产权成果自主实施转化和资本化运作,通过核心专利评估、许可、质押等手段,拓宽了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构建了知识产权风险预警防控体系,获批成立安徽省首家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高效协助地方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累积授权专利突破5000件,授权发明专利超过1100件,在建筑施工企业排名中位列第2,冶金建设类施工企业排名第1,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前列。
向“数”而变,开启数智建造新篇章
数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赋能建筑业转型升级。公司作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AAA级典型企业”暨全国十佳AAA级典型企业,围绕工程建设全产业链、全要素、全过程,强化数据采集、传输、汇聚、融合分析、共享交换以及挖掘应用能力,全面打造“1个数字化管控中心、3类管理大屏、8大数据分析舱、5类核心业务系统、6个一体化、1个核心业务体系”为支撑的“数字十七冶”系统架构,以数字化、智能化驱动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在公司数字化管控中心,通过项目实时动态监控、远程巡检和危大工程智能监测,完成了远程调度、高效诊断以及专业指导,极大提高了生产组织和指挥效能。在项目建设现场,从临设到算量,从建模到技术优化,从进度追踪到质量安全,数字化技术科学解决了建设过程中项目空间交错、工序交织、时序交集、施工交叉、技术难点等问题,为施工管理进度把控、成本节约等提供了强大数据支撑,施工建造更加智慧化、精细化。
以BIM技术促数字赋能,打造“数智”发展新引擎。公司紧扣数字化转型步伐,开展数智建造技术研发布局,通过科研立项、标准编制、专利申请、成果推广、组织大赛等一系列研发应用工作,发挥BIM技术在数智建造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依托新能源智造产业集聚区示范项目,开发了“基于BIM的机电管线数字化智能施工技术”,形成了基于BIM的机电管线与吊顶一体化、钢构-支吊架一体化施工技术,构建了智能电气快装管线系统,实现了复杂管线精确定位与智能排布。坚持以示范工程为科技成果转化载体,重点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的应用。依托滁州奥体中心项目,开发了“大型体育场异形悬挑结构智能建造技术”,首次提出异型斜悬挑混凝土结构“免支撑+自平衡”施工体系,实现了异型斜悬挑混凝土结构智能建造,核心专利获安徽省专利金奖,滁州奥体中心项目荣获鲁班奖。针对冶金炼钢工程转炉本体传统安装工艺存在安装周期长、安全隐患高等技术问题,开发了十七冶首台(套)“大型转炉本体智能安装系统”成套装备,实现了转炉模块化安装工艺智能化升级。
向“绿”而进,争创绿色建筑新样板
公司紧随国家“双碳”目标,积极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从绿色策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等方面统筹推进,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发展绿色新型建材,应用绿色建造新技术,有效降低建筑固有碳排放,不断提升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水平,打造出真正的绿色高品质建筑。
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公司围绕装配式建筑体系、绿色低碳建材、构件装配及信息化管理,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出PCSI建筑体系和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建设了合肥毓秀雅苑高端住宅、北京古月佳园住宅等一批代表性装配式建筑,承担了5项省部级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领域的科研项目,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发项目“基于PCSI体系的工业化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系统研究了PCSI体系多尺度受力机理,开发了新型装配式空心井字楼盖、基于BIM的多维虚拟施工等系列技术,实现了绿色建筑设计、制作及施工一体化集成。研发的科技成果在上海、江苏、北京等多地民生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区域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
探索绿色建造新方式。公司提高绿色低碳设计引领能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程建设全过程,致力探索形成一套成熟的绿色发展模式。积极推动被动式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承建的南京农业大学项目注重自然采光、通风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利用地下空间、中庭、双中空三银玻璃幕墙高效保温隔热系统、无热桥设计与构造、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以及具有高效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同时采用绿化、透水铺装、雨水调蓄等措施,实现了绿色被动式建筑;承建的科威特大学城全楼立面大面积采用遮阳技术,大量利用太阳能技术,有效降低了建筑物空调能耗,其外遮阳措施的节能率可达到25%左右,遮阳造价仅占总造价的2%,获评LEED(美国绿色建筑评价)银级标准;承建的兰州奥体中心项目将设计与管理纳入绿色建造之中,实现了“建筑垃圾控制在每万平方米400吨以下、废弃物回收率达80%以上、有害废物分类率达100%”的节能降耗控制目标。
按下绿色建材“快进键”。公司技术团队将污泥制作的内部多孔陶粒作为混凝土骨料,创造出中空污泥陶粒和原位可控发泡混凝土专利技术,同时集成产品研发、生产和施工等其它关键专利技术,制备出轻质高强可组装式自保温墙板,年产30万平米的轻质墙板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780吨和市政污泥2.3万吨。承建的西安秦创原1980泾造中心项目混凝土厂房和宿舍楼隔墙均采用ALC轻质隔墙板,因其材质轻、强度高、保温隔热性好、环保可持续且无需抹灰,每平方米可减少成本20~25元,缩短工期约40%。其钢结构厂房夹层隔墙和防火分隔均采用FPB轻质隔墙板,不仅防水防火性能优越、隔音效果好,而且重量轻、节约空间、易于施工,施工效率是传统砌体的10倍。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作为开启新征程。面对建筑业转型升级大潮,中国十七冶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攻关和产业培育为核心,优化布局创新资源,积极推动绿色建造、生态建造和智慧建造,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发展新优势,努力为推动“中国建造”优化升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